工学 >>> 计算机科学技术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理论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翻译 模式识别 计算机感知 计算神经网络 知识工程 人工智能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人工智能相关记录13085条 . 查询时间(0.781 秒)
王正方,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光电传感与智能诊断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现工作于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子课题、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军工项目以及其他企事业委托项目等十余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7件、中国发明专利30余件;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其中第...
朱勇建,教授/硕士生导师,智能感知工程系,研究2D/3D智能感知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检测、激光3D测量等。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在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IEEE Sensors Journal、Measuremen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近5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专利转让费40余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吕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于2015年获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2017年在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2018年在深圳京柏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科学家。2018年8月加入深圳技术大学。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形式化方法等。
蔡天星,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非线性神经网络、数据库技术。
沈小乐,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14年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院士,研究方向为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析。2015年进入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计算机视觉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合作导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院士、计算机视觉研究所所长沈琳琳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特征提取与视觉注意机制。201...
樊小毛,博士,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时间序列分析与计算机视觉。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inf...
张炜,深圳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IEEE Fellow四川大学章毅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交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智能医学,涵盖深度神经网络、多模态医学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辅助疾病诊断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多项,参与研发的多个智能医学产品...
生物制造是一种利用工程化生物系统生产高价值化学品和药物的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合成生物学优化微生物工厂以实现高效生产。然而,传统生物制造方法在知识整合、数据处理和实验设计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限制了其在工业化应用中的效率和可扩展性。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作为一种突破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因其在知识生成、数据挖掘和复杂问题解决中的卓越能力,为生物制造带来了新的...
王文婷,毕业于伦敦学院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获数学博士学位。现为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副教授。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工作于法国科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从事超大型与超高维网络数学解析方法和人工智能应用研究10余年,发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30余篇。担任多个SCI核心期刊审稿人,是CCF和IEEE成员。
谷也,副教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本科、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博士毕业于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技能学习,人机交互,深度学习应用,图像处理等。作为项目负责人,累计主持与机器人和图像处理领域相关的各类科研项目6项,累计经费221万,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国自然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
黄海漩,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在光学超表面器件设计应用、微纳光电子器件、太赫兹功能器件研究。
彭小江,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深圳技术大学教授、深圳大学硕导,是深圳技术大学-浙江大华计算机视觉与AI联合实验室主任,深圳市电子学会新一代人工智能专委会联席秘书长。2015.3至2017.10分别在瑞士洛桑理工Idiap研究所、法国信息自动化研究所(INRIA)任博士后研究员。2017.10至2020.10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视频行为识别、AIGC、情感计算...
多功能一体化的光电逻辑门(OLEGs)可快速实现信息处理和传输,在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和计算系统等领域颇有潜力。具有差异性光电响应的光电探测器是OLEGs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传统的半导体光电探测器需要构建异质结构或结合多种光-电输入形式才能够实现差异化光电响应,增加了器件设计的复杂性。
2025年3月5日,《Neuro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了题为《新型小鼠模型揭示CDKL5截短突变引发的蛋白缺失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熊志奇研究组完成,团队构建并表征了一种携带Cdkl5 C端截短突变的小鼠模型,揭示了无义介导的RNA降解(NMD)在CDKL5蛋白缺失中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希舞症(CDKL5缺乏症,CDD)的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6期目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